如何回應「躺平」或「躺平主義」

如何回應「躺平」或「躺平主義」

如何回應「躺平」或「躺平主義」?

未知大家有沒有留心,2021年在中國的網路上出現了一個新的潮語,就是「躺平」或「躺平主義」。所謂「躺平主義」,就是指時下不少年青人,不論在經濟下滑或上流時遭遇困境的大背景之下,因對現實環境失望,因而選擇了「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慾無求的過生活」。其處世態度具體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育、甚至不工作,不消費」,「只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工具或被剝削的奴隸」,認為「頽廢的韮菜不好割」(註:韮菜是指Hea的一種生活態度,頽廢的韮菜不容易割,喻意頽廢並不可恥,並且還有它的功用)。這樣的生活被視為是「低慾望青年」對抗社會「內卷」(註:一個人類學術語,原本用於形容亞洲農業社會長期精耕細作,投入大量勞動力,但卻沒有實現經濟突破的問題)的一種生活方式。為的是要回應階級固化的低流動社會,中產階級萎縮,在職貧窮,勞工剝削,苛刻待遇,勞資關係失諧,以及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結構等現況。

由於這種主義在中國開始流行,除了在購物網站上出現了很多不論在丅恤、杯子、手機殻、車貼上的宣傳語句,例如:「躺平」、或「只要躺得夠平就不會被割韮菜」等。還有人在網上寫詩,例如:「躺平,是為了不彎腰。躺平,是為了不下跪。躺平,是橫向的站立。躺平,是挺直的脊樑」等。

就由於「躺平主義」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與共識,在意識形態上形成了一種拒絕奮鬥、拒絕合作,挑戰中國現時宣傳的國人要發奮圖強的制度,結果引來了不少媒體,甚至一些學者的批評,例如:「當代年青人從未選擇躺平」;「躺平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態度,不僅讓自已的父母失望,也讓數以百萬計的納稅人失望。⋯人們仍然可以通過競爭,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結果,有關「躺平」及其相關詞,不單最近都在內地的社交媒體禁止上架。甚至六月11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陳冬出席活動並致詞時,讚揚「香港青年在困難面前沒有「躺平」,在壓力之下努力奮起,彰顯了青春的磅礡力量和青年的擔當作為」,以作為內地青少年的榜樣。

 

其實「躺平主義」並不單是中國,甚至是中國近代才獨有。躺平主義其實與很多世界文化,包括以下國家某些潮語有關:例如中國昔日所說的:

「啃老族」,泛指年齡23至30歲的青年, 他們已經完成學業,擁有謀生能力,卻不願就業,賦閒在家,或是長期待業,衣食住行全部依靠父母供養及照顧;

又例如:尼特族(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一般是指不安排就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18至24歲的年青人。尼特族一詞最早於2013年出現於英國,之後其他國家,包括歐盟各國,東南亞不少國家亦相繼使用。

又例如「蟄居族」;又名「繭居族」;「隱蔽人士」;「關門族」;「家裏蹲」等,主要也是指一些人由於逃避社會責任,隱蔽於家中,甚或是臥室之內,不接觸社會、不上學、不上班、不與外人交往,過自我封閉的生活。以上的名稱比較多用於日本,台灣或東南亞國家之內。

惟以上的名稱雖然各有不同,甚至其中某些特徵略有分別,但大致都是高舉某些理由,去過因逃避社會責任而過與社會隔離的生活,並且這樣的問題不單愈來愈嚴重,還會不斷擴散,擴散至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層的現象。根據一些統計,例如在英國倫敦目前每4個年青人就有一個尼特族;在日本,蟄居族就有向中年蔓延的趨勢。據聞有一個80多歲的退休軍官,就因自已40多歲的兒子因蟄居在家常做成衝突,一怒之下,就把他殺了。

 

造成以上的社會行為可以有很多成因,在此只簡單提出幾點:

第一,因失敗或過時的政策,培養不出符合當時社會期盼或企業需求的人力,無法受社會或企業公司所僱用,導致人力資源過剩。

第二,因為經濟發展不似預期,導致低薪,高工作時數的工作暴增,受薪僱員的工作成本已不符合收入支出比例,寧可失業而不去工作。

第三,因為國家經歷經濟高增長,生活水平提高,往往會在政策上調整為以金融、房地產為主,造成金融投資上升,房地產價格上揚。其買賣投資所賺取的利潤勝過受僱於企業公司,讓其子孫輩可以靠祖父母輩供給的資源,就可過活而不需外出工作。

第四,隨着內地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社會上出現學歷貶值的問題。相比以往的大專畢業生,新一代更重視從工作獲得滿足感,因而不願意在沒有確定自己發展方向之前,被具體工作所束縛。

第五,不少青年人家庭比較富裕,沒有經濟負擔,希望能夠嘗試有更多工作的可能性,擁有更豐富的閱歷,以致提升個人的非物質生活質素,可惜在尋尋覓覓中,卻經歷很多失敗而缺乏自信心。

對於以上的社會現象,無論你採用甚麼名稱,都會為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因為採用以上生活方式的人,除了本身沒有自行謀生的能力之外,家人的供應,多不能養活到他們生命的結束,不單會加速家庭的經濟危機,亦會拖累整個社會的展。

 

惟這樣的社會問題可以如何解決呢?假若單使用「禁」的方式可以解決嗎?個人認為十分困難:第一,在一個後現代個人自由主義高脹的社會,單禁只會引來某些人的反感,更想參與;或引起某些人的興趣去了解;第二,在一個互聯網的世界中,要完全禁絕也是十分困難的,因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反社會行為的人,或會為自己某些行為找些借口作開脫的人。

 

那麼面對泛「躺平主義」,我們可以怎樣回應呢?

由於有這些社會行為的人大多數都是年青人,不論在工作與社會的未來都是中堅。因此,他們的未來、工作、生活態度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政府與社會各界都應該盡力去鼓勵與他們。

首先,由於泛「躺平主義者」大多認為世界對他們都是冷漠的,我們應該用不同的方法向這些人表達社會對他們是仍然關心的,認為社會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是需要由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士去構成的,讓這些人在社會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溫暖與個人的價值。

第二,政府在規劃社會未來的發展時,不應太注重某些所謂精英的行業。例如:金融、地產、科技等,他們只僱用少量的人,就可以產生較大的經濟價值。應該考慮為不同的人製造不同的就業機會,並為他們提供有尊嚴的工作薪酬及適當的工作環境(註:很可惜現時特區政府的外判制度,乃是反其道而行)。

第三,應自幼從道德、倫理的觀念教導下一代。中國傳統是百行以孝為先。作為子女的不單要做好自己的本份,以致不遺父母惡名,並且無論父母有沒有需要,最基本都應或多或少盡供養父母的責任;而西方社會則可以由公民社會責任的角度來教育青少年人,讓他們看到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應該由每一個人作出承擔。

第四,不少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甚至生命中找到成功感。但可惜不少人在嘗試失敗的過程中,或看到別人太多的失敗經驗的時候,就失去了鬥心。卻忽略了不少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清晰的目標。以致當不少人如「盲頭烏蠅」一樣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亂闖的時候,就只能折翼而歸。故此,我們應該及早與認真地向青少年,甚至較年長的兒童教導他們「人生的目標與規劃」。

第五,近年不少學者提出現代「企業愈趨求正面價值觀人才」,並呼籲我們應「提前結合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例如,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就提出,不論是甚麼宗教信仰,一個人的人生目標與規劃是與其宗教信仰有密切的關係的。就以基督教信仰為例。基督教信仰指出人的生命是源於神的創造,神創造人的時候是有目的的,並會給人有不同的恩賜:有不同的弱點,也有不同的才能,去完成他們的人生目標。不同的才能均可以為人類社會帶來不同的貢獻。即使有某些人有某些缺憾,但亦可很有一些特別的才能幫助他成功。故此每一個人都不僅應為別人而活,為自己,甚至更應為神而活。目標就是只要能盡力而為,不與別人作出比較,按神所賜的恩賜盡其在我,便會活得快樂與滿足。而這一切的滿足都可以是發自自已的內心。

 

不少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是社群性的,只有在群體中找到「我」、找到「你」、就能找到「我們」,我們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因此,中國的智者才會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故此,到泛「躺平主義者」來說,「躺平」絕對不是尋找快樂的最佳看法,及早有人生的目標與規劃才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