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意外本屆行政長官將於今年10月6日發佈今屆最後一份施政報告;2022年3月將會選舉新一屆的行政長官。面對香港一個那麼重要的關鍵時刻,不禁想起一個「世道艱難,思真領袖」的題目。
面對全球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狂颷、新冠疫情仍在肆虐,今日這當然是一個「世道艱難」的時刻。惟面對今日香港的處境,香港更有其獨特的艱難的之處~房屋居住、窮富懸殊的問題。根據調查機構Demographia最新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香港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的榜首,並且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出現,乃是因為香港的房屋問題已經超過了幾十年,但卻沒有認真的處理。舉個例來說,1992年香港就有一套名叫「籠民」的電影,主要是談到在一個繁華的大都會背後,有一大批被人遺忘的低下階層存在,這樣的問題一直沒有被人關注;及至2020年初香港有另一套名叫「麥路人」的電影,同樣是一套社會悲情劇,談的是在貧富懸殊的問題下,一群小人物,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集結在24小時快餐店「麥記」的辛酸經歷。他們因貧窮成了「麥路人」,但同時亦成了「陌路人」。
香港目前的房屋問題
那麼,香港的房屋問題,究竟惡化到多嚴重呢?或許從中國兩位領導人: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副總理韓正及港澳辦主任夏寳龍最近對香港房屋問題的講話與關注就可見一斑。
2021年3月韓正在一次與中國代表會面的講話中,就提到要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香港金融中心發展,也必須要解決香港根深柢固的房屋問題。而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總要有開始的時候。2021年7月16日,夏寶龍在港區國安法實施了一年之後的一個全國港澳研究會研討會中,向特區政府提出了五個能力的要求;二個政治的要求,其中一個要求就是要解決香港住房難的深層次矛盾、要給香港居民一種幸福感,並且還好像為香港劃下了條紅缐,就是要在中共建國一百週年,即2049年,香港要告別劏房與籠屋。這條紅缐對香港政府來說,就像是一條必答題。
那麼,究竟目前香港的房屋出現了甚麼問題?或惡化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呢?就以香港的公屋為例,本來香港的房屋政策是期望香港的居民只需要輪候三年,就可以成功獲分配公屋上樓的,但由於過去的各種不同的原因:例如因政治爭抝,窒礙了香港房屋政策的推行;政府多年來房屋政策失敗,常被市民批評為官商勾結;政府在過去近20年都沒有開發土地及發展新衞星城市⋯等,以致因樓宇供應量少,樓宇對產商來說,可以說是奇貨可居,導致買樓愈來愈困難。再加上2007~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在美國金融寛鬆政策影響之下,長期維持低息環境,有大量游資出現,推高物價;再加上近年內地經濟起飛,大量資金流入香港置業,做成了一個對樓宇有假需要的現象,結果,導致目前香港「買樓難、住樓難、住樓細」等問題出現,不少香港居民要輪候近六年也不能上樓。因此,就衍生了近年香港的籠屋與劏房迅速增加,據聞香港目前的劏房居民已經超過了22萬人。
至於香港私樓的情況,由最近團結香港基金會撰文的評論或許可略窺一二。文中指出香港土地供應日漸低迷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2021年香港的土地供應更出現了「三低」的現象:
第一是官地的佔比低。賣地計劃中官地的比例在過去數年穩步下降,比率由2016~17年的72%降至去年的34%。
第二,有規模的地皮佔比亦陷新低。在賣地計劃中的十五幅官地中,有近8成是「蚊型地」,其中12幅每幅只能提供少於500個單位,其中六幅只能提供少於100個單位。
第三,是「熟地」佔比低,就是在15幅官地中,其中有多幅還未完成改劃程序的。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見由於近年的土地供應嚴重短缺,麵粉都沒有,又何來有麵包呢?結果香港的樓價基本上都是向上的,即使樓價有回落,都只是在大漲小回,曇花一現的格局。
自2019年底開始香港就陷於疫情的陰霾中,經濟一蹶不振,但香港的樓價就只受短暫的衝擊,並且在2021年初就開始反彈:2021年2月香港的平均樓價是港幣14828元一平方呎;3月已升至15605元一平方呎;4月是15951元一平方呎;5月已經是16604元一平方呎。其實香港目前的新樓樓價,只要是在市區,地點稍為好些,兩萬多,三萬元一平方呎已是十分常見。結果有人推算,現時假若有人希望買一間基本的上車樓盤,價格若是600萬港元,以香港現時打工仔的平均收入,要25年不吃不喝才可以買到一個上車盤。
由於香港的特區行政首長很快就要換屆,因此就在韓正與夏寳龍講話之後,不少人就立刻出來回應,表達他們對未來行政長官的期望,希望未來的特首真的要立下決心為香港居民解決住樓難的問題,其中包括香港必須要在覓地、建屋的計劃上,不能故步自封;在樓宇發展上有全局的新思維;香港必須要為土地的審批工作拆牆鬆綁⋯等。惟筆者早前在香港某報章的一篇社論中看到一個對未來特首的要求是:作為一個領袖,必定不能「有勇無謀」。面對香港目前的情況,筆者深深覺得這個對未來領袖的要求,確實是可圈可點。
對未來領袖的期盼
主要的原因是,自從韓正與夏寶龍講話之後,不少人曾在不同的場合中追問特首林太日後的樓宇政策,惟其中兩次我的印象是比較深刻的:有一次,林太在提到在她未來的施政報告中,她的房屋政策是會比較宏觀以及長遠的,但她卻擔心市民會批評她的計劃是假大空,不夠貼地;另一次她提到要完成告別劏房與籠屋,不單是特首,甚至是香港政府的責任,而是香港各界都有責任的。坦白地說,當聽完林太這兩次對香港房屋政策的回應,我心裏確是感到有點可惜,主要有下列兩個原因:
第一不少人在反思2019年香港的社會運動時,不少人指出早前香港的社會運動並不單是政治的問題,其中不少亦是民生的問題。筆者多年前曾經聽過一位地產商公開的評論:不少人有一個美麗的誤會,就是誤以為香港的稅制低。但他卻指出,每年香港市民都是在努力繳交雙重稅,一種是交給稅務局,另一種是因支付昂貴的樓價,交給地產商。因此,既然有調查機構指出在過去連續十年香港均「榮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榜首,特區政府何不趁此時機,造一個讓全香港居民能夠感受到,即使在今日,或在短時間內,若我仍然選擇留在香港,也是可以有盼望的呢?筆者明白房屋政策是需要有長遠計劃的。但正當香港要面對一個「新的移民潮」的時候,香港的領導人決不能以一句:「香港每年都有人移民是正常的」作回應。相反,香港的領袖可否有勇氣站出來說:「你們這麼怱忙就離開香港,你們是否有勇氣暫時留下來,見證香港在未來兩三年就有立竿見影的改變呢?」事實上,作為一個領袖,我們不單應該讓我們的跟隨者看到未來的願景,並且我們亦應讓我們的跟隨者就在今時今日看到盼望。
第二:筆者當然知道要改善香港的樓宇供應很多人都有責任,並且可以為此作出貢獻。但作為香港的領袖可否把以下的表述作為結論呢?即:改善香港的樓宇供應,很多人都有責任,但香港政府將會責無旁貸,立刻把握目前社會安定的時機,與各界領袖一同竭盡所能改善香港樓宇的供應。
對於香港有報張評論香港未來的領袖不能「有勇無謀」,筆者相信這不是一種惡意的批評,乃是一種對香港未來領袖的期許,盼望香港未來不論誰作特首,也能以此為借鑒。至於未來香港的房屋政策可以怎樣做得更好?或許在下一期的總幹事分享中,筆者嘗試提出一些個人的管見,以期能拋磗引玉,能吸引更多人為這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出謀獻策。
教會也需要有屬靈的領袖
其實,世界,不單只香港,甚至香港教會,今日也需要有領袖,不是採用世界的價值觀來帶領教會,而是按照著上帝對他們的召命以及神的心意來帶領教會。
筆者當談到教會需要屬靈領袖的時候,之所以強調:「今日」、「不是用世界的價值觀」、「上帝對教會領袖的召命」、「按上帝的心意」、「要帶領教會」,其實是「有感」而感的。但究竟其中的「感」是怎樣的「感」?這「感」是否能摸到教會的需要?教會的領袖與教會的整體對這「感」是否應該作出某些回應?或許就留待下次一齊討論,盼望各位讀者也可以和筆者一同思想,守望,以致可以為教會的領袖及教會未來的發展作出具體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