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觀世界系列(四)/從歐洲多國在俄烏戰中身陷泥沼, 看發展不謀私利,合作共贏的重要

冷眼旁觀,觀世界系列(四)/從歐洲多國在俄烏戰中身陷泥沼, 看發展不謀私利,合作共贏的重要

冷眼旁觀,觀世界系列(四)

從歐洲多國在俄烏戰中身陷泥沼,看發展不謀私利,合作共贏的重要

俄烏之戰由開始的各人只會以為是閃電戰,發展至如今已經超過五個月,這個持久的地區戰爭對整個世界的壞影響正不斷浮現。從權力版圖的重構、世界局勢安危的影響、供應鏈及物流的破壞、通貨膨脹的急升、貧富懸殊的加劇,以致為某些管理不善或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危機正不斷侵蝕這個世界。

俄烏之戰對俄羅斯與烏克蘭未來的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當然不言而喻,但誰知俄烏之戰為歐洲多國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動搖整個歐洲的安全,甚或某些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根基(意大利總理德拉克已於21/7/2022呈辭),卻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惟在我們去看俄烏之戰對歐洲國家的影響之前,或許我們多少需要瞭解在歐洲國家中的歐盟與歐洲各國以及與北約的關係,畢竟今次俄烏之戰的直接肇因乃是烏克蘭欲加入歐盟及北約有關。

(一)北約與歐盟的異同

北約全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縮寫為NATO),是歐洲和北美洲國家為實施防務合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最初是由美國、英國和法國在1949年推動成立的,為的是要針對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後者亦於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對抗。蘇聯解體之後,華沙條約組織亦宣布解散。但北約仍然存在成為一個地區性防務協助組織。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交部會長、國防部長組成。北約的經費原則上是由各成員國分擔,目標是各成員國至少每年撥出GDP的2%為國防開支。但這樣的目標從來沒有實現過,惟美國欲領導整個北約,故此大部份的經費都由美國承擔,及至最近才達成希望2024年能達到或維持以上的目標。北約規定,任何針對北約一個成員國的武裝攻擊,都被視作對北約所有成員國的集體攻擊,北約成員國將會集體予以還擊。故此吸引了不少歐洲的弱國加入最新成員北馬其頓於2020年3月27日加入,目前北約應有三十個成員國。北約設有常規部隊,歐洲亦設有快促應變部隊。部份成員,如美、英、法等更擁有龐大核武力量。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是歐洲多國共同建立的政治及經濟聯盟,現時擁有30個成員國,其中有21個歐盟成員國同為北約的成員國。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國共同體之下,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後轉變成歐盟,並且漸漸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進行八次擴大,以致目前歐盟的成員國應為27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以及擔憂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的泥沼。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乃是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經濟上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德國、法國為歐盟兩大核心成員國。成員國已將部份國家主權(主要包括:經濟方面,如貨幣(大部份歐盟國家使用歐元)、金融政策、內部市場、外貿;亦包括外交政策,歐盟國的外交政策受歐盟委員會約束)交給歐盟組織。加上歐盟委員會或歐洲執委會(行政權)連同具政治影響力的歐盟理事會~是歐洲聯盟事實上的兩院制立法機關的上議院,與歐盟委員會同為歐盟的主要決策機構、歐洲議會~是兩院制立法機關的下議院(立法權)和歐洲法院(司法權),令歐盟愈來愈像聯邦制的國家。

 

至於北約與歐盟的異同,簡單來說,雖然在北約中有大部份的成員國是在歐洲,但北美洲的美國才是北約的盟主。美國的前總統特朗普雖然多次批評歐洲國家沒有按規定(GDP的2%)支付北約的軍費,相反絕大部份的軍費乃是由美國承擔。但特朗普卻忽略了,美國在北約所付的軍費,就是要在北約維持他的盟主地位,以致令美國可以在北約中對歐洲國頤指氣使以達繼續擁有世界霸權,特別是壓制俄羅斯以及中國的目的。而正因為美國經常藉北約在歐盟中擺出老大哥的地位,以致美國在特朗普當政的時候,經常與歐盟的兩大龍頭國:德國及法國產生衝突。在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位時,就曾在公開的場合中怒目而視特朗普,特朗普亦擺出一副不屑的態度,而這樣的場景就被國際傳媒拍下。而法國總統馬克龍亦多次公開批評北約是「腦殘」。

就由於北約的盟主美國不是歐盟的成員國,不但如此,連美國的兩大「鐵粉」~英國以及加拿大也不是歐盟的成員國,因此北約與歐盟之間不單時有衝突,甚至近年多少有些想分庭抗禮之態。就以法國的馬克龍為例,就曾多次強調歐洲國家應有屬於自己國家的軍隊,歐洲各國亦應強化自己的軍備。其實,假若今次若沒有俄烏之戰,北約與歐盟是絕對有可能愈行愈遠,特別是因著在今年年頭美國在阿富汗撤軍一事,在沒有事前先通知歐盟國家,就在一夜撤走大量的軍隊及裝備,以致歐盟國家在阿富汗撤軍及撤僑上非常尷尬,甚至讓他們落在險境中。其實在這次美國在阿富汗的撤軍問題上已大大憾動美國在歐盟,甚至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二)為何在今次俄烏之戰中北約和歐盟又再聯合起來?

(1)世界的當權者對和平的呼聲置若罔聞

歐盟在特朗普時代由於貿易糾紛;北約軍費;美國對歐洲國家的頣指氣使(反對德國與俄羅斯合建北溪二號天氣輸氣管,卻不買美國的天然氣)已經初成分裂之象。但何以在俄烏之戰中又把這兩個歡喜冤家拉在一起呢?或許這可説是歷史的偶然,但在人~國家領袖的自私自利以及權力的角力中,在神的管治下卻成了歷史的必然,但可惜卻是苦了世上的人。

其實特朗普在位時,他對俄羅斯是有好感的,甚至有人認為他對普京多少有些崇拜~特別在權力的運用上。故此,是他開始把中國看為是美國真正競爭的對手,以致在科技上壓制中國,在經貿上加徵中國2000億元的關稅,搞小圈子以遏制中國的發展。及至拜登繼任,他在態度上雖然軟化,但他卻是棉裏針,在行動上卻是比特朗普更加抗拒中國。但近年由於中國的國力確有上升,美國的國力在某些層面已相對開始薄弱,結果拜登以獨力難抗中的情況之下,惟有東連日本、澳洲、印度;西串英國、加拿大及歐盟,才有2021年6月美國總統拜登趁著G7峰會先到英國參加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大唱「美國回來了」,然後再在6月14及15日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與北約和歐盟舉行峰會,盼望重建北約與歐盟的合作關係,目的是要強化民主國家聯盟抗衡中國及俄羅斯。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白俄羅斯在2020~2021年出現了「拖鞋革命之亂」以及烏克蘭高調要申請加入歐盟及北約(其實烏克蘭多年前已開始要求歐盟把他們列入申請加入的候選名單之中,只是由於歐盟對申請者有嚴格的要求,而烏克蘭在管理及貪污上有很大的問題,以致歐盟遲遲未將烏克蘭加入候選名單中),觸發了俄羅斯在國家安全的危機感,並高調對烏克蘭作出警告,多次對歐盟及北約作出抗議,要求歐盟及北約承諾日後都不會接受烏克蘭的申請,俄羅斯就不會發動戰爭。但可惜俄羅斯在這兩方面的要求,都沒有得到烏克蘭、歐盟及北約的正面回應,結果,俄羅斯就發動了他們的「特別軍事行動」。就因著這樣,不少比較理性的智庫或評論員都認為今次的「俄烏之戰」其實是絕對有可能不用發生的。就正如美國記者布拉德利·布蘭希普早前在今日《俄羅斯網站》撰文指出,對於今次戰爭的局面,西方早就有專家發出警告,但一直被當權者置若罔聞。」

(三)俄烏之戰為歐洲國家帶來甚麼影響?

其實俄烏之戰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成為外交政策專家最擔憂的局面,因此他們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之內都不斷就此發出警告。就如美國冷戰政策奠基人、「遏制理論」創始人、頂級俄羅斯問題專家和美國前外交官喬治·凱南很多年前就警告過,北約在上世紀90年代向中歐擴張,是“後冷戰時期美國政策最致命的錯誤”。他警告說,北約東擴將嚴重損害美俄關係,導致俄羅斯永遠不會成為夥伴,一直是敵人。

著名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接受採訪時表示,當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的北約峰會發表聲明,宣布烏克蘭和格魯吉亞亞將成為北約一部份時,俄羅斯就明確表示這是一種生存威脅。故此,他一直堅持認為,北約東擴始終是俄羅斯需要處理的國家安全核心利益。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於2014年的一篇專題文章中也表示:「烏克蘭不應該加入北約」。這是將烏克蘭變成直接對抗的戰場,並且會嚴重破壞西方把俄羅斯納入合作國際體系的前景。

然而為何這場不幸的戰爭終於發生呢?除了以上所說的世界當權者~美國對和平的呼喚置若罔聞之外,歐洲絕大部份國家,特別是歐盟委員會都責無旁貸。其實只要稍為留心歐洲的整個經濟、政治、軍事、法律的結構,就知道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方。歐洲目前有48個主權獨立國家。部份國家又因不同的原因加入了歐盟,儼然組成為了一個聯邦國。惟他們因有不同的國情,因此亦有他們各自的利益。再加上在歐洲這個地方又有一個獨立的組織北約,其中除了有歐盟的成員國為會員之外,其中亦有多個域外國家,因此,各國、各組織如何能取得自己的利益,又可以減少自己應負的責任與義務,其中的複雜性可想而知。因此在以上的結構中,名義上是聯合,但其中亦有不少齟齬、貌合神離、角力、衝突發生。就以西方國家經常高舉的民主大旗上,其實各國的所謂民主政制上,都各有不同的執行與表達。昔日西方國家就曾多次就中東以及非洲的難民問題互相指摘。筆者前文就曾指出,在俄烏之戰之前美國與歐盟部份國家已經貌合神離,但就由於俄羅斯的政治理念與西方的所為民主國家的理念不同,以致在俄烏戰爭中,歐洲國家為了自身的安全,又將他們與北約捆綁在一起。而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除了美國之外,歐洲議會亦扮演了極其重要推波助瀾的作用。只要大家留心在俄烏之戰中,北約以及歐盟的負責人,包括北約秘書長施托爾滕貝格、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他們在俄烏戰爭的立場是比較強硬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有俄烏之戰才可以凸出他們的存在感,甚至權力。就以歐盟的快速應戰部隊為例,昔日歐盟的快速應變部隊只有4萬人,但未來將來逐漸增加至30萬人。歐洲各國在北約所負擔的軍費,從來就未達國家GDP的2%。就以德國為例,在俄烏之戰之後,德國就決定在國防預算上作出一個舉世矚目高達一千億歐元的額外撥款,這意味着德國國防預算由佔GDP的份額由1.5%提升到2%,達到北約成員國應有的水平。但其實歐洲國家在對俄的關係上是各有不同的,就以德、法、土耳其等為例,他們對俄在關係上是比較溫和的,在對俄的經濟、石油與天然氣的制裁上,各國態度亦有不同的。但就由於西方國家常以民主制度以及價值觀的理念不同,結果歐洲不少國家被綁架了在這地緣衝突的戰爭中。

(四)俄烏之戰為歐洲國家帶來甚麼影響?

俄烏之戰從表面來看,只是一個地緣衝突,但其實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會構成重大的影響,而歐洲的影響尤其鉅大。在此簡單提出四點宏而大者,期盼主內肢體守望、代禱。

(1)俄烏戰爭對自然環境的傷害帶來暖化的危機

人類社會目前正面對兩場嚴重的危機:一個是像突發急性病的俄烏戰爭;另一個是如同慢性病的氣候暖化。但急性病的俄烏戰爭,又直接影響如同慢性病的氣候暖化。

首先俄烏之戰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會帶來大幅度的損壞。烏克蘭面積有60.4萬平方公里,不但幅員廣大,礦產豐富,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相當多元,也是歐洲的糧倉。惟戰爭帶來頻密的炮火,加上氣候變遷的效應,會使各國容易產生森林大火。在交戰的過程中,許多水利、污穢物清理和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受到破壞,一些病菌污染開始流入河源,除了影響人類的飲食之外,還會傳播致命的感染源。另一方面,烏克蘭工業化程度很高,到處都是冶金廠、化工廠、發電廠和礦場,戰爭開始後當地許多礦廠被迫關閉,廢氣物產生的劇毒無暇清除,加上戰爭後遺留的未爆炸藥,污染環境的風險更高。再加上戰爭中的互相制裁,在能源制裁上由於天然氣減少,會增加煤炭的發電能力,是一個絕大的隱憂。故此,聯合國的秘書長古特雷斯,最近在德國柏林舉行的氣候對話會議上,緊急呼籲歐洲各國在戰下能源危機中,切勿放棄減排的承諾。其實過去40年中,西歐一直成為熱浪的熱點,但近年歐洲的熱浪比以往的熱浪更為嚴重,不少地區氣溫在攝氏40多度以上,單在葡萄牙及西班牙,就有超過1700人因高溫而死亡,整個歐洲在6、7月就有3536人死亡,單是6月全歐就有2468人死亡。有氣象學家警告,這樣的情況是不會改善的,趨勢只會更差下去,人類只能作出適應。

(2)歐洲在未來的日子中一定變得更軍事化

由於俄羅斯地處歐亞,因此,俄羅斯與歐洲國家一亦保持著某種微妙的關係。在政治制度上雖然很不相同,但經濟上的彼此倚賴卻是很深的。就以石油以及天然氣為例,不少歐洲國家包括德國、匈牙利等大部份的能源供應都是來自俄羅斯,據聞俄羅斯40%以上的能源收入,都是來自歐洲。惟俄烏之戰之後不少歐洲的領袖認為既然大家的價值觀不同,歐洲就不應該再向俄羅斯示弱,故此未來歐洲各國除了會與北約走得更近之外(不少昔日沒有加入歐盟的國家,並且即使有加入歐盟,但沒有加入北約的國家,甚至即使有加入北約的國家亦長期放棄與北約採取一致軍事行動的做法),歐洲各國亦會在自己國家加強他們的軍隊、軍事裝備,以及大幅增加軍費的做法。故此,最近德國國防委員會主席齊默曼所講的一翻說話乃是真心的,但亦可以反映未來歐洲發展的趨勢「德國很享受成為北約和歐盟成員國,而不必投資自己的軍隊,但在未來,德國已承諾建立一支高效、現代化的軍隊,並維持北約要求的國防開支」。

(3)俄烏戰爭引發的經濟危機加劇貧富懸殊的問題

俄烏戰爭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五個月,這場戰爭對世界的危機逐漸浮現出來,對歐洲國家的人民來說,他們當然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當俄烏產生戰爭之後,西方國家自然想到要遏制俄羅斯,而在美國的倡導之下,由於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產油國,排在美國與沙特之後,自然就是要制裁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出口,以阻截俄羅斯的經濟來源,但不知歐洲多國的領袖是一時不察,還是人頭豬腦,制裁俄羅斯的能源,美國乃是最大的得益者,但竟然有不少人,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揚然積極附和,甚至説要在一年內削減購買俄羅斯天然氣2/3。結果,這方面的豪言竟然得到俄羅斯率先的回應,不單把石油及天然氣等大量轉售給印度、中國及東盟國家,並且以各種不同的藉口削減對歐洲天然氣的供應,以致引發了歐洲的石油危機。再加上俄羅斯與烏克蘭乃是世界糧食,例如穀類食物,芥花籽油及科技業的材料供應國,結果戰爭不單使農業荒廢,亦大大影響了這些物資的出品,以致近期全球的物價大幅上升,包括歐洲一些較貧窮國家,加劇了貧富懸殊問題的惡化,不少經濟學家已經為歐洲未來的經濟發展作出會全面放緩的預測。

(4)俄烏之戰衝擊歐洲政治勢力帶來變化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五月成功連任之後,雖然曾發表豪言壯語,說:「法國和德國都懷有共同意願,要建立一個更強大、更自主、更民主、更團結的歐盟,能夠應對歐洲大陸目前面臨的挑戰。」但問題是歐洲是否能真如馬克龍所說是能夠更團結、更強大呢?我相信很可能會事與願違的。第一,就是即使在法國與德國間的權力分配,以及誰在歐盟能扮演領袖的角色,也可能要重新洗牌。因法國與德國在歐洲同樣是既有合作,也有競爭的。昔日在德國默克爾時代,默克爾由於長期參與在歐盟的工作中,因此,德國其實才是真正的歐洲盟主。昔日默克爾在歐洲擴軍的問題上多少有些壓制著法國。而在希臘的債務危機上,一直把歐洲國家捆綁在一起使歐洲國家能繼續團結;在歐洲的難民問題上亦一直身先士卒,出錢出力,頂着各方的壓力,為歐洲解決難民的問題。但隨著默克爾任滿離任,德國的新總理肖爾茨初步被人評為比較軟弱,及治理能力比較差,再加上馬克龍今年是歐盟輪任的主席國,馬克龍是絕對有野心去取德國的領導地位而代之。再加上歐洲各國的國情比較複雜,有些是比較親俄,有些是比較親西方;有些是對俄羅斯的經濟及能源,甚至軍力的依賴較深的。故此,日後歐洲將會更團結,或是更分化就有待觀察了。

(五)俄烏之戰為屬靈領袖帶來的反思

假若我們沒有忘記歐盟之所以成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就是渴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能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第二就是擔心歐洲重蹈戰爭的泥沼,換言之他們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強大的歐洲。結果,就由於他們有美好的景願,最終歐洲漸漸經過多次蛻變,並能吸納一個個志同道合的國家,以致成為一個強大的歐洲聯盟國家。

回顧歐盟最初成立的兩個原因都是非常之好的:

第一,我們可以看見作為國家的領袖是必須要帶領自己的國家及人民努力發展的,即使面到二戰後的創傷,國家滿目瘡痍,人民內心仍然懷着無限的傷痛,包括親人的離世,財物的損失。但領袖絕對不能讓跟隨者故步自封,長期落在哀傷中。相反應該尋找,甚至創造機會繼續發展。同樣作為教會或屬靈機構的領袖,我們也應帶來我們的教會或跟隨者努力向前發展,就如中國諺語所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聖經提醒我們,福音必須傳遍普天下,然後末期才到,主耶穌才會再來;並且天國是必然會增長的;此外在第一個原因中,我們看見歐洲各國所用的方法也是非常之好的。就是在百廢待興之中,他們看見團結就是力量,同心就事成,因此,他們想方設法,吸納更多的人,更多的國家一齊努力,參與重新建立的工作,結果,就重建了一個21世紀強大的歐洲。

同樣在屬靈的事工方便,不少教會看到自己堂會的人數少而力量單薄,就甚麼都不敢做。誰知教會的事奉人手是要靠傳遞異象去招聚的,是要靠培訓去充權(empower)的;並且可以靠堂會與堂會間的合作;堂會與基督教機構及差傳機構去互相幫助而增大發展能量的,這其實就是為何教會要有「大公性」的原因。

第二,歐盟最初之所以組成,第二個主要原因就是要避免再落入戰爭的泥沼之中。然而,為何這樣的不幸竟在今次俄烏之戰中再次發生呢?為何歐洲在東擴的過程中沒有認真考慮俄羅斯的安全感受以及俄、烏兩國人民的感情呢?俄羅斯在「特別軍事行動」之前曾清楚表出他們的憂慮與要求,為何他們的要求沒有真正受到的尊重,及被充份的聆聽呢?烏克蘭若要加入歐盟及北約為何不直接與俄羅斯溝通呢?其實加入歐盟並不一定要加入北約,而俄羅斯亦曾多次表示他們是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的;此外,加入北約亦不等於一定要參與北約的軍事行動的。事實上在北約國家中亦有長期放棄參與北約軍事行動的成員。可惜,爭取和平,拒絕戰爭,在二戰結束之後的77年之後,已經再不是歐盟的重要選項。同樣在基督教的信徒中,衝突是不應發生,只有合一,特別是在信仰中合一,在行動中互相尊重,才是我們中的選項。

(六)結語

由於今早(31/7)不用到教會講道,故此昨晚看了無線電視英語台的一套電影<天煞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其中談到地球受外星人襲擊,包括美國也完全喪失了還擊之力。即使還有飛機,但沒有足夠的機師,結果,在偶然找到破敵之法之後,美國不分種族、不計地域,不拘語言,只用摩斯密碼,就招聚了全球的機師在同一時間之內同心破敵,最終拯救了地球,換回了全球的和平與安全。或許<天煞反擊戰>的核心信息都應該是今日美國、歐盟、俄羅斯,以致全球國家的領袖;教會的牧者與領袖都要好好重溫。